楔子: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,是一个“文化”的存在。 直至今天,坊间各种文本中对其他的溢美之辞已经是琳琅满目、排山倒海了。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,不管是将其与李太白比肩,还是赞其诗书画诸领域的全才,这些都绝不为过。 耕文轩主人本为电厂蓝领,当看到同行的刘慈欣大哥创造了《流浪地球》奇迹后,也平添了莫大的勇气。 在厂期间收集较完备的苏东坡相关资料后,又潜心研读了n年,主要是其文集部分,寄希望从其文集(特别是诗词)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最真实的东西。 古历辛丑年,谋生的厂子政策性关停。我踌躇满志地拉上一后备箱的资料,来到我心中的圣地——一座位于荒山野岭上的光伏电站。面对群山,心中兴奋地认为,为苏东坡立传的天时地利都具备了。乌拉! 有人却认为,我的工作疑似重复,已无价值。确实,如今的苏传以及传说,已经是俯拾皆是。各种与他沾边的段子,连乡野村妇亦能轻易地列举一二。 我听了也极彷徨。 但又觉得,市面上有的苏传过于简练,有的却是夹杂了太多的主观东西,还有的则流于“掉书袋”,把苏集中的原话——我承认作者可能已理解了其中的深意——原封不动地大段大段摘录出来,豪华铺陈,幻想与观书者同频地共振与共鸣。 现在的人都忙,多是想享用一些快餐式的所谓文化。 耕文轩主人诚惶诚恐弄出一些源自苏东坡本人最真实、最能反映出其水准的东西,但又怕不得其要领,弄得“曲高和寡”什么的。算了,还是不伦不类地自顾自地写下去吧…… 上卷苏轼卷 第一章苏轼有多少个名号 不到黄州,此人的大名还只能叫苏轼。 不到下卷,此人的大名只叫苏轼。 苏轼,字子瞻,还有一字为和仲,不常用。也有称其小字同文的,更不常用。在家族中排行九二。 啥叫“行九二”?在中华书局出版的2005版《苏轼年谱》中,作者孔凡礼老先生做过大量的考证工作。对于孔凡礼,耕文轩主人也做过许多非常有必要的考证工作(百度了不少的资料)。孔老先生是位在学术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