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里的冬天比村里的热闹,距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,大街两边的商店就已经摆上了春联和花灯。 走在前面的男人,手里攥着一个灰色的布袋,缠在手腕上的麻绳有数不清的毛刺。一身大棉袄从前年穿到今年,早就磨破了好几处补丁。 “桐,快跟上。”扭头看一眼跟在后头的女儿,男人催促道。 这具身体的父亲跟她长得可一点不像。 双手伸进袖筒里,祝桐桐收起四处打量的目光,赶紧跟了上去。 七十年代的建筑看起来破破烂烂,跟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根本没得比。手写的广告横幅被风一吹就掉,每个放在摊位上的喇叭里,什么地方的口音都有。 不过,好久好在,这里的空气清新,比未来的要好太多了。 祝桐桐的手里捧着今天赚来的钱,一共五块六毛七,是父女俩扛了五公里路卖出去的棒子面粉钱。 五十斤的棒子面,祝老三的肩膀上就扛了四十斤,只让女儿拎了十斤。 过去这二十二年,就只有爹最疼自己。祝桐桐都嫁到崔家两年了,眼看到年下了,爹还特地陪自己来城里把面卖掉换点钱。 早上天不亮从家里出来,在集上叫卖了一上午才卖出去,心疼自己已经出嫁的女儿,祝老三从头到尾都没舍得女儿喊一句话,只叫在旁边坐着等。 祝老三走得有点累了,路过一处面摊儿,屋里那一锅汤面的香气勾得他馋虫直往上跳。 说是大家都穷,但城里人过得就是比乡下人滋润,看看那碗里,还都是白面做的面条,卧在汤碗里的鸡蛋还透着黄色呢。 白面啊,一年到头也只有过年吃饺子的时候能吃上两口,平常真是想都不敢想。 用手里的麻袋拍了拍摆在店门口的板凳,祝老三招呼着女儿过来:“桐,咱要不吃点饭再回去吧,也不难为你再给他们做饭。” “中,今儿的面粉卖的价钱不错,咱也能吃顿好的。” 祝桐桐加快两步,刚想主动把袖子里的钱掏出来,祝老三赶紧给推了回去,“傻妞,这才多少钱啊,马上过年了,等着花钱的地儿多着哩。” 掀起棉袄,祝老三把钱都藏在裤腰带里,皱巴巴的几张,加起来还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