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章节:35三十五
春至时,京郊外,十里长亭前,方满十八岁的少年立于春柳迎风处,回首郑重作揖,拜别前来送他的亲人。 少年着一身若草色劲装,墨色如瀑的长发束起,树影婆娑间,天上日头的光影落在他白皙冷淡的面容上,映出暖色的亮光,竟将一直甚少言辞,姿容清冷,眉宇间也不含柔和之意的少年,衬出了几分暖意与离别的凄愁。 但其实,少年此时不过是照着书中所述,将临别时的礼仪规矩做至全套,在他的心中,对这离别,是生不出多余的感情来的。 京城林家世代习武,效忠王族,为王带兵征战,平定四方。林献是林家资质最好的小辈,自出生起便被寄予厚望,三岁识字习武,五岁懂事后,便被送予族中隐世老者独居的山林之处,由他亲自授予剑术武学与兵法绝妙。林献亦不负众望,一直是林家小辈中的翘楚。 多年来,林献居于山林之中修习,朝夕相处之人只有族中隐世老者,即他的师父,几乎甚少见过生身父母,更遑论他人。这是他多年来,头一次出山,来到京城拜见亲人,左右不过一日,又继而离家,来到京郊此处,拜别父母,孤身一人再踏上新的路途。 书中所谓的亲人分离之痛,他此刻实在难以感同身受,倒是在拜别师父之时有些许体会。 他此行,是去江南缎城,寻师父的至交好友,缎城苏家的苏老先生,求学于他。 临行前,师父书信一封算作拜帖,师父还特意叮嘱,此行路远,学成归来又不知几何,交代他先回京看望过父母亲人再出发,于是才有了今日匆匆见过便又立刻告别之景。 而送别林献的几人,纷纷面露欢欣之姿,简单客气过、叮嘱过、关心过,便纷纷劝他快些上路,无一人不舍分离。 一是长久未见,双方对于亲人之间的那点维系属实淡薄。 二是苏老先生其人名满天下,若能求学于他,哪怕只学其皮毛,亦是林献之幸,也是林家之幸。 缎城苏老先生,腹有惊人才气,饱读诗书,文采不凡,曾奉任帝师十余载,一朝辞官远离朝堂,回到他的故乡,烟水缥缈的江南缎城,在此处建起了一座私塾。 苏老先生不慕名利,广施恩济,来其私塾拜读的学子,凡有一颗赤诚求学之心的,无...